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朝阳区 >>媒体报道 >> 正文

资讯服务

服务中心查询

朝阳区:“感恩节”居民向社区医生说感谢

作者:姚树燕 来源:常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6-12-06
字号: + - 14

 

常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属民族家园社区卫生服务站立足民族家园社区,为社区少数民族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社区内口碑甚好,近日,常营地区《品常报》记者应就诊居民要求,在感恩当日深入民族家园社区卫生服务站,听听居民的心声!

编者按:11年的时光里,常营地区民族家园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大夫和居民一路走来,医护工作者和居民已经建立了熟人大家庭。看病的居民大多数是老年人,他们把年轻的医护工作者当成自己的“孩子”,而医护工作者把自己的病人当成自己的“家长”。在感恩节当天他们有话说。

居民感谢

“两个月我们成为了一家人”

孟凡军今年75岁,因为胯骨内部肌肉损伤而忍受疼痛已经有两年了,“我疼得晚上都睡不了觉,可受罪了。”他之前在别的地方治疗都没有效果,经过邻居的介绍,他来到社区卫生服务站让中医科的马良梅医生来给他治疗。

两个月前马医生给孟凡军扎了一次针后病情就明显好转,“我之前只要站得时间长了,左腿就会很疼。”孟凡军平时上下楼梯,只能尽量让右腿支撑身体。“扎了一次针后就不疼了。”之后孟凡军晚上睡得很香,白天经常散散步,腿比之前利索多了。他很感谢马医生高超的医术给自己身体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马医生给我扎针后,疼痛缓解很多,我非常信认她。”孟凡军说,最近他一周要来四五次,腿疼的病症逐渐好转。他不仅把马医生当成治疗自己的医生,更当成亲人。

“大夫的耐心让我感动”

马会芬今年62岁,她两个月前就加入医生建立的微信群,经常在群里向医生询问病情。“医生和护士都给我留下他们的联系方式,他们不嫌我们麻烦,我们有什么事找他们,他们都会耐心地和我们沟通。”

马会芬觉得居民能够信任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在于医生们耐心的解释和沟通。面对病人对治疗方案的不理解,医生一直都认真倾听病人的诉说,耐心的解释,直到病人理解并能完全信任他们。

马会芬介绍说,何颖、安志新、胡娟娟三位护士会轮流上门给行动不便的老人输液,不管刮风下雨,护士一定会及时到居民家里配液,给患者输液,告诉患者拔液的注意事项;下雪天,护士会穿着大棉袄前往,路太滑骑不了车就走路去,一般要40分钟才能回来。

马会芬为护士点赞,赞扬其风雨无阻的服务和细心的照顾。她们为病人在诊室忙碌着,在药房里忙碌着,偶尔停下来心里也牵挂着居民的健康,让人感动!

“把他们当孩子般信任”

胡俊玲今年63岁,她说她要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和护士点赞。胡俊玲指着诊室墙上一面面居民送给医生的锦旗,“他们工作不仅专业,而且对我们这些老年人特别关心。”胡俊玲说完,对着诊室的医生笑着竖起大拇指。

居民把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护工作者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信任,“他们都是年轻的孩子,工作都很辛苦的。”胡俊玲说。胡俊玲介绍,她看病都尽量避开中午的时间,想让卫生服务站的大夫能够多休息一会儿。胡俊玲和朋友有时做了糕点之类的小吃,都会送到服务站来,虽然并不贵重,但代表着每个人的心意。

很多居民来社区卫生服务站要求开同类药,医生向他们一一解释同类药不能开的相关规定以及同时服用同类药的危害。“有些病人情绪激动,医生从来都不生气,低头听着。有时居民问题很多,医生都会耐心地一一解释,真是百问不烦呀!”胡俊玲说。

大夫寄语

提倡居民“分级治疗”

李子辉是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科诊室的一名医生也是站长,他除了要给病人看病外还要负责服务站的统筹工作。李子辉介绍,每个周末和节假日里,医生会轮流在站里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值班。

李子辉认为社区卫生服务站是居民家门口的医院,要把好第一道关。很多老人来站里检查慢性病,开点药,医生还会在此基础上及时发现病患存在的潜在问题,守护居民的健康。他倡议居民进行“分级治疗”,在家门口的服务站做检查,如果病情严重,医生会建议病患转诊。如果能在服务站解决的就在服务站及时地治疗。

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很少面临突发性医疗事件,而一旦遇到紧急情况的病患,他们也能依靠自己的专业技能为抢救病人赢得宝贵时间。李子辉有一次接到紧急患者的电话,第一时间和护士赶过去,看到病人状况,判断这是与心脏有关的疾病。李子辉立即在现场对病人进行简单的治疗,让其卧床输液,直到救护车到来将病人送往医院,李子辉才长舒了一口气。

化验检查 制定治疗方案

陈莹医生面对老人嗓子疼一来服务站就要求输液的情况,她建议老人先做化验单看感冒是细菌性的还是病毒性的,再决定是否需要输液。老人嫌化验麻烦又要花钱,态度很强硬就要直接输液,陈莹耐心解释,并且把化验单上的指标一项一项地解释给老人听,最终老人听从了她的建议进行治疗。

陈莹觉得有付出就有回报,那些曾经对自己的治疗不理解的病人经过耐心沟通已经成了服务站的忠实粉丝了。“很多老人去大医院做完检查,在大医院看病的单子回来之后还给我们再看一下,他们觉得我们说的才真正算数。”

陈莹介绍,居民大多数是和子女相处时间不多的老人,“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是相连的,有的时候他们来看病是心病。”陈莹在这个时候,会把病人当成自己的父母和病人聊聊家常,直到病人心情舒畅为止。

“我们和病人之间像一个大家庭里的成员一样,病人大多是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们会尽量让他们在这里得到治疗,省去他们独自去大医院治疗的麻烦。”居民感受到服务站医生的真情实意,也把医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夏天给医生送西瓜和雪糕,冬天有热乎吃的先给医生送过来。“看到居民处处想着我们,我真的太感动了。”陈莹说。

对症下药 注重“整体疗效”

上午8点,马良梅医生正在给病人拔罐,她熟练地操作,对病人嘘寒问暖,一切显得如此自然。“8点开始上班的时候就有很多病人来了,我一上班先帮躺在病床上的病人拔罐、扎针,然后给病人看病,开药,抓中药。”这是马良梅的第一份工作,这样的工作常态已持续了四年。

马良梅在给病人看病的时候注重“整体疗效”。针对社区居民爱吃牛羊肉容易上火的状况,她会根据病人讲述的症状判断是“胃火”、“肝火”还是“心火”来对症下药。“因为中医是结合汤药治疗的,治疗有效果了,大家口口相传也就对我这个年轻中医更加信任了。”

马良梅说热爱这份工作是因为病人都是左邻右舍的阿姨和叔叔,服务站里的同事也都以兄弟姐妹相称,“不管是和病人还是和同事,我们就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的家人一样,大家关系很融洽也很温馨,这是让我非常感动的地方。”